
张际春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可能会比较陌生,但经常关注近现代史的朋友一定对“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”这一事件略知一二。当时刘帅时任司令,邓公是政治委员,张际春则是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,实际上就是当时“二野”的第3号人物。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名单上,却未见到张际春的名字。
毋庸置疑的是,张际春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,尤其是一名合格的党员。22岁的他,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,参加了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次年前往师范学校任教,并担任常务委员,开展学生和教员工作。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,他也因此受到国民党通缉而被迫逃亡。
1928年1月,他参加了湘南起义,负责农民工作。4月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军顺利会师。之后的很多年,他先后在军中担任了政治部主任,党务委员会书记等政治宣传工作。
张际春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,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,使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。1932年12月,他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,主办《战士报》,亲任主编,向农民宣传红军战士的革命思想,使老百姓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。
革命形势持续恶化。1934年10月,张际春随红五军团参加长征,主要协助进行宣传鼓动,收容和筹粮等工作。1936年底,他担任红军大学政治主任教员,重拾他的教学生涯,先后就职于红大和抗大。
服从党的领导在张际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。在抗大任职期间,他坚决执行并落实毛主席的教育方针,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。多年担任政治工作的他,有着极高的思想觉悟,不论是对自己,还是对同志们都有着极高的工作要求。
1945年4月,返回延安,出席中共七大。解放战争期间,张际春再次回归军区,在刘邓所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担任副政治委员,后兼任政治部主任。当时不少解放军战士被蒋的“假和平”所欺骗,思想上放松了警戒。张际春发现了背后的危机,他结合毛泽东思想,教育战士们要认清当下的形势,坚持斗争,不可松懈,争取最后的胜利。在他的政治思想教育下,二野的战士们重新焕发了生机。
不仅如此,张还是出了名的平易近人,他为人和善,与战士们打成一片。军区山路难行,政治部主任的他亲自带路。刘帅坚持在夜晚去观察敌情,寻找作战方案,张际春常常嘘寒问暖,劝刘帅当心身体。他不好大喜功,常年从事宣传工作的他却不怎么喜欢宣传自己,曾拒绝发表自己的革命英雄事迹。入党以来这么多年,他一直严于律己,认真做事,实在是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!
解放战争后期,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,国民党节节败退。大批战俘被俘虏,如何去教育并改造他们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立场,成为了现阶段的难题。1945年10月,王克勤在平汉战斗中被俘虏,后来志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并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他作战勇敢,先后荣获“一级杀敌英雄”“模仿共产党员”等称号。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发掘了王克勤这名战士的潜力,并以他为典范,推广“王克勤班”团结互助运动等积极思想,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,也提速了二野军的战斗力。
解放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,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他脱下穿了半辈子的戎装,整装待发,踏进了相对贫瘠的大西北,先后担任西南军政治委员会委员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等官职。解放初期,西南地区政治思想松懈,形势混乱。他改造国民党投诚起义部队,参加剿匪运动,镇压反革命运动。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,他始终站在第一线,无条件服从安排,奔波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。张际春资历深厚,从大革命到共和国成立,他屡立战功。1955年共和国将帅大授衔,大家却没有看见张际春的身影。那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呢?
原来当年授衔有一个硬性规定——离开军队,前往地方工作的人员,不参与授衔。而当时正处大西北的他自然就与军衔失之交臂。之后也从未听过他对此事的抱怨。1966年,特殊时期开启,在国内掀起大风大浪。身处特殊历史时期,张际春也未能幸免,他遭受诬陷和迫害,两年后含冤辞世。
1979年,终于迎来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,张际春时隔数年重获光明,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。行文至此,我们又较为深入的了解了一名伟大的开国英雄,战争年代虽已远去,我想,张际春永远在我们心中!
